作者: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5-05-07 15:40
□老胖
四月末,和朋友驱车来到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踏春,目标之一就是有名的“官堌堆”遗址,这次也算是专程前往。
在姜楼村西南400米处,一处高六七米、占地面积四五亩的大土丘静卧在青青田野中,一条新修的水泥田间路直通这里。“堌堆”正前是一个新修的小广场,西侧一尊威武的“龟趺”石灰岩纪念碑静静矗立在那里,其实龟趺底座只是外形像龟的神兽而已。如果你仔细看一下,它和龟不完全一样。传说这种神兽是龙王的六儿子,名叫“赑屃”,据说它力气最大,总有使不完的劲。
看宣传栏介绍,“官堌堆”历史上又称作“受命坛”或者“即位坛”,公元前202年,刘邦在此堌堆上举行了登基大典,故此堌堆名官堌堆。遗址是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刘邦是汉朝人吗?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冬月廿四,也就是周赧王五十九年,这一年是东周最后一年,此年,秦国攻入东周首都洛邑(今河南省洛阳市),标志着东周王朝灭亡。但由于还没改元,所以刘邦理应属于周朝(东周)出生的,刘邦竟然不小心跨了周、秦、汉3个朝代!
这小土丘是当年的刘邦登基处吗?疑虑中我和朋友沿着石阶缓步登上土丘。忽然,我冲前面的朋友喊了声:“老戴,回头看一眼。”老戴尚未回神时,我拍下几张照片,反应过来的老戴嘿嘿笑了。
现存的堌堆四壁颇为陡峭,据说早期堌堆文化层暴露十分明显,有灰土层、烧土面、蚌壳坑和灰坑等,文化内涵十分丰富。新中国成立后,各级考古工作者多次来此地进行考古调查,发现和采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大量遗物,诸如鹿角化石、野生动物骨骼、石制工具、蚌镰、骨镞及大量陶器残片等。
堌堆顶部四周长了几棵高高的杂树,树干颇粗,枝繁叶茂。还有两棵树皮斑驳,早已枯死,土丘上有了几分沧桑的感觉。堌堆顶部是平坦的,中间有几堆黑色的灰堆,这一定是当地村民在清明节自发进行的祭祀活动吧。
站在堆顶远望,周围阡陌交通,坦荡如砥,绿野茫茫无际。遥想当年,时汉朝继承秦制,刘邦在此举行登基大典,其大手一挥,数万臣民在堌堆下山呼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”。骄阳下,狼烟升腾,土丘上锦旗飘飘,场面何其壮观!
堌堆在菏泽地区很多,据统计多达184个。“堌堆”在鲁西南方言里指土堆的意思。在《辞海》中原本无“堌堆”一词,“堌”解释为河堤,现多用作地名,如龙堌、冉堌都是菏泽市的有名乡镇。远古时期,菏泽是水乡泽国,每年汛期黄河水带着的泥沙纵横荡涤,在这里造就了广袤的冲积大平原。但由于早年水患不断,先民们往往择高地而居,每次洪水过后,先民们在旧址又重建家园,将原来居住的高地一次次增高,千百年来形成了不少高出地面2-8米、面积数亩、大小不等的大土丘,即“堌堆”,所以其文化层必然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。
有人说:“一切人文皆水文”,搞明白了水的历史,就搞明白了历史的大多数故事和脉络。多处史书记载,刘邦登基在“氾水之阳”,但也有记载刘邦登基在“汜水之阳”的,“氾、汜”两个字太容易混淆了,到底哪个正确?
定陶的“氾水”和荥阳的“汜水”都是楚汉战争中的战场发生地和活动地。因为汜(si)与氾(fan)字形超级接近,不要说今天的人,古人都经常写错。毕竟不管竹简刻字,还是毛笔写字,很容易在字形上形成“封口”和“不封口”混淆,《水经注》就曾经点过这个问题——《水经注》可是史书权威,北魏郦道元以三国时期的《水经》为纲,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整理,耗时7年完成的综合性地理巨著。原书《水经》仅记载137条河流,而《水经注》扩展记载至1252条河流。
对于说刘邦登基在荥阳汜水的,据说多引用一些古人书记或县志,而老县志(多明清时候)又多参考一些誊抄的史书,他们的誊抄难道不会出点问题吗?!
古人对此尚且说不清楚,我又怎么考究清楚!别忘了,黄河在菏泽这块土地上奔腾了已有一百多万年之久,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每年向黄河输送约16亿吨泥沙,地平面在一年一年地增高,难道这个登基堌堆在汉朝时不是此地最高大最伟岸的堌堆么?
既然政府都认证了这里是刘邦登基处,那大家就认可呗!这毕竟又增加了菏泽历史的厚重感。刘邦登基不在此处,就在那处,不在“氾”水之阳,就在“汜”水之阳。
这时,老戴指着远处说:“这北面不是还有个安邱堌堆吗?咱去看看呗?”
“哦,那个在牡丹区佃户屯,离这里还不到五公里,那个堌堆据说历史更丰厚更久远呢,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呢,走呗!”